清晨醒来,枕头上散落的鳞屑像是无声的抗议;夏日炎炎,却不得不穿着长袖长裤遮掩身上的红斑;社交场合,他人异样的目光如芒在背——这是数百万银屑病患者的日常写照。
银屑病,这个影响着中国超700万患者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,其带来的困扰远不止于皮肤表面。在10月29日“世界银屑病日”来临之际,上海广电知名栏目《X诊所》特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开展银屑病主题科普节目,帮患者拨开认知迷雾、找到科学治疗方向,活动得到了利奥制药特别支持,从疾病认知、治疗方案、用药原则到前沿进展,带来权威实用的健康指导,旨在让更多患者了解:银屑病并不可怕,科学应对就能重获高质量生活。

提到银屑病,也就是人们口中的“牛皮癣”,很多人会被“癣”字误导,将其与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归为一类,进而产生“会传染”“能快速根治”等错误认知。这些误解不仅让患者承受额外的心理压力,还可能导致盲目用药、延误治疗等问题。
银屑病会传染吗?
事实上,银屑病不传染,日常接触无需“设防”。生活中,不少人看到银屑病患者皮肤上的红斑、鳞屑,会下意识地避开,担心通过握手、共用物品等方式被传染。但从医学角度来看,银屑病并非由细菌、病毒或真菌引起,而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、复发性、炎症性、系统性疾病2,其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,不具备任何传染性。无论是与患者共同生活、工作,还是有正常的肢体接触,都不会被传染。其实,对患者而言,家人朋友的理解与陪伴远比刻意的“保护”更重要;对公众而言,消除对银屑病的传染误解,给予患者平等的对待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。
银屑病仅仅只是“皮肤问题”?
同样需要明确的是:很多人认为银屑病只是“皮肤问题”,只是皮肤难看或者难受。但实际上,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,除了皮肤症状,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健康问题,比如关节损害(银屑病关节炎),表现为关节疼痛、肿胀、活动受限;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代谢综合征(如高血压、高血脂)的发病风险2。因此,治疗银屑病不仅是为了改善皮肤外观,更是为了守护全身健康,患者需要从整体健康角度进行综合管理。

银屑病可以被治愈吗?
还有一个常见误区要注意:银屑病无法根治,但能实现临床治愈。很多患者因迫切希望摆脱疾病,会轻信市面上“彻底根治”“永不复发”的宣传,尝试所谓的偏方、秘方,结果不仅没治好病,还可能因药物刺激加重皮肤损伤,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。顾军教授在节目中强调,银屑病虽然无法根治,但目前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,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,实现“临床治愈”——即皮肤表面的红斑、鳞屑基本消退,瘙痒等不适症状消失,皮肤外观恢复并接近正常状态,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而且,只要坚持长期管理,做好日常护理,就能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的频率,将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治疗银屑病没有“通用方案”,必须“量体裁衣”
顾军教授在节目中表示,每位银屑病患者的病情都存在差异,因此,治疗银屑病没有“一招鲜”,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“量身定制”,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。作为银屑病起始治疗的第一步,外用药是银屑病治疗的主要手段,尤其是对于轻中度患者,而中重度患者往往需要在外用药之外联合系统治疗。在选择外用药时,需要综合考虑成分、剂型以及病情特点,才能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物。
从药物成分来看,不同成分的外用药作用机制不同,适用情况也有差异。比如,复方制剂(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)是临床常用的外用药,其中卡泊三醇能调节皮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,减少皮损形成;倍他米松则具有强大的抗炎、止痒作用,两者结合不仅起效快,能迅速控制炎症、减轻瘙痒,还因副作用拮抗(即抵消),提高了安全性,实现1+1>2的效果。

作为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,头皮在皮肤病诊断时却容易被忽略,而头皮又恰好是银屑病的好发部位,也是很多患者最早出现症状的地方,但常被误认为是“脂溢性皮炎”而延误治疗。如果发现头皮出现异常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,由医生明确诊断后再对症治疗,避免因误诊影响治疗效果。
头皮作为银屑病的常见受累部位,患者长期面临治疗困境:常规药膏粘腻感强、渗透性差、易引发刺激不适与衣物污染;利奥制药推出创新凝胶剂型外用药,不仅使用时涂抹方便、吸收更佳,不会产生黏腻感,同时能够避免药物成分渗漏至面部,节省用量,符合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。

此外,顾军教授也回答了近年来患者关心的生物制剂相关问题,他认为患者也应理性看待生物制剂,生物制剂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的。对于轻中度患者,外用药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手段,对于中重度患者,除外用药外可联合系统药物。而且临床实践表明,生物制剂联合外用药治疗,能起到更好的效果——联合外用药不仅能更快改善症状,还能清除局部顽固的残余皮损,减少生物制剂的用量,降低副作用风险,巩固治疗效果,减少病情复发。

如何通过外用药改善生活?“足量足疗程”是关键
根据顾军教授的观察,在银屑病治疗中,外用药的使用看似简单,但很多患者因存在认知偏差或操作不当,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出现病情反复。其中,“用量不足”“疗程不够”是最常见的问题,也是影响外用药疗效的关键因素。
“足量”用药能保证药物浓度达标。那么,外用药的“足量”该如何判断呢?顾军教授在节目中给出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参考标准:一个指尖单位(即食指指尖到第一指节)的药膏量,大约可以均匀涂抹两个手掌面积的皮损;如果皮损面积较大,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推算用量。当然,具体用量还需根据药物说明书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,避免因过量导致皮肤刺激。
“足疗程”用药能巩固疗效,减少复发。很多患者在使用外用药一段时间后,看到皮损有所改善、瘙痒减轻,就自行停药,结果没过多久病情就复发,甚至比之前更严重。这是因为在已消退的皮损病灶处,致病性TRM细胞(驻留记忆T细胞)持续存在,仍会产生银屑病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,进而引起复发性炎症。因此,外用药的使用必须遵循“足疗程”原则,具体疗程时长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、治疗反应等因素由医生决定。一般来说,轻度患者在连续4周用药至皮损完全消退后,还需要继续巩固治疗8周左右,以降低复发风险;中重度患者的巩固治疗时间可能更长。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应定期复诊,由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,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。

从剂型革新到精准靶向,银屑病治疗实现双重突破
在银屑病治疗领域,剂型创新与治疗方案优化正迎来重要突破。
继传统软膏、搽剂和凝胶等外用剂型后,泡沫剂型的国际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疗选择。该剂型可实现更强的皮肤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3,在实现更高临床疗效的同时,有效避免了传统制剂可能产生的黏腻与残留不适感,为患者带来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改善。
此外,顾军教授介绍了一种罕见却可能危及生命的亚型——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(GPP)。与寻常型银屑病不同,GPP患者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量无菌性脓疱,伴随红肿、疼痛、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2。这种疾病急性发作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,死亡率较高。
过去GPP治疗手段有限,患者通常面临“无药可医”的困境。随着医学技术发展,近年来GPP治疗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:IL-36通路被发现是GPP发病的关键环节2,针对这一通路的靶向药物——佩索利单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这种创新药物能快速阻断疾病进程,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。本月初,利奥制药正式完成对圣利卓®(佩索利单抗)的收购,交割当日该药物就在天津、西安、武汉等地医院开出首批处方。这意味着中国的GPP患者能够同步获得全球领先的治疗方案,再度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银屑病的治疗之路或许漫长,但绝不孤单。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升,越来越多的患者正走出疾病的阴影,重拾生活的色彩。每一寸皮肤都值得被善待,每一个生命都应当绽放光彩。
关于利奥制药
利奥制药是医学皮肤领域的全球领导者,凭借超过一个世纪的药物研发与创新积淀,持续为皮肤疾病患者提供前沿、有效的健康解决方案。利奥制药始终将研发作为核心战略,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创新药物的探索与开发,致力于通过科研突破为全球患者带来真正改变。目前,其广泛的产品组合已惠及全球70多个国家的近一亿名患者。
参考文献:
1.中华医学会,中华医学会杂志社,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,等. 银屑病基层诊疗指南(2022年)[J].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, 2022,21(8):705-714. doi: 10.3760/cma.j.cn114798-20220214-00098 .
2.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,张学军.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(2023版)[J].中华皮肤科杂志,2023,56(07):573-625.DOI:10.35541/cjd.20220839.
3. Koo et al., 2016, Lind et al., 2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