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北京朝阳区举办的“军队干部诗书画影作品评选暨展览”活动上,来了一位年轻的评委。
优秀青年画家,这是张俏的标签,也是张俏受邀来到这里的原因。
和一群鹤发童颜的老艺术家们站在一起,年仅35岁的张俏侃侃而谈,精准点评出每幅作品的特点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学无先后,达者为师。这句话用在张俏身上再合适不过。
和张俏的年龄相比,她的资历和身上的头衔要长很多。书画百科上,能看到张俏的部分头衔:
“冰雪画派”新生代画家、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、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特聘画家、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、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、北京冰雪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。
难以想象,这些头衔会出现在一位年轻女性身上。大众对画家,尤其对国画家的印象,似乎更贴近于齐白石、李可染这样慈祥的老艺术家。
社会运转像一台不断提升加速度的精密机械,人们渴望自由、喜欢速食文化,大多人在忙着展示,静心做艺术的人却逐渐缺失。
和同龄人相比,张俏似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。35岁的女性,有人相夫教子多年,有人在职场上顶起半边天,张俏,没变。

张俏小时候就喜欢画画,比身边的同学有着更高的艺术嗅觉,是老师眼里的“美术优等生”。30年过去,张俏还在做和从前同样的事情。
区别是,儿时的艺术天赋如今已转化为艺术作品。张俏本人,也成为“冰雪画派”的代表人物,画家对于她来说,不只是热爱和职业,多了一份传承与弘扬。
著名书画评论家罗成评价她“在冰雪冷逸美学磨练之前,对传统画法有着娴熟全面的把握,工笔写意皆得完美,笔墨传神,气韵生动,尽师宋元以来的传统技法精髓。”
张俏是个天蝎座的姑娘。官方解读说,天蝎座给人印象是冷漠和神秘。或许,正是由于这份“冷漠”,让张俏在生活的忙乱中,为艺术中开了一扇窗。也铸造了今天冰雪画派的张俏。
书画评论家史峰看了张俏的作品后,说自己脑海中关于书画的老旧印象被洗涤。“她用笔墨智慧把书画艺术推向了当代审美的至高境界,书画在她的开创下,是老梅新枝兴。”史峰说。
张俏很幸运,作为一名画家不仅是她的工作,也是自己实现了儿时的梦想。张俏刚毕业时,曾有过媒体工作经历,各行各业的人见得多了,反而坚定了美术理想,重新拿起画笔。
有人说张俏如此年轻就有此成就,多半是天才。张俏大方承认,除了天分,还得益于恩师们毫无保留的譐教诲,坚持和勤奋。
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,张俏说:“艺术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。”
的确,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。张俏未成名前,也曾遭遇质疑。这句话像是对所有艺术从业者的拷问:“搞艺术,能当饭吃吗?”
张俏回答是能。张俏认为,市场并不缺乏艺术品的收藏者和投资者,真正缺乏的,是有艺术价值的作品。
这样的作品一类是当代名家巅峰时期的作品,像何家英的《幽谷》、范曾的《老子出关》;一类是拥有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的青年艺术家作品。
如今,张俏声名鹊起,但她说,还有更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应该关注。她把那些还未被大规模关注的优秀作品形容为“价值洼地”,“新生代的作品传承于古典,却不受时代约束”,张俏认为。
张俏在书画方面广泛涉猎,作为“冰雪画派”的代表,她尤其擅长冰雪山水、冰雪花鸟、传统山水、传统花鸟,喜欢视觉艺术表达更深厚的思想内涵。
“在桦树的枝丫和树干的皱褶间,营造出有趣的机理变化,视线所到之处便有煽情之笔。”艺术评论家林晖这样评论。
静心看画的人越来越少,而能看懂中国画的人,则能够看出其中的历史、美学、文化底蕴。陈丹青说,水墨画的渊源是文人。
毕加索过时了,齐白石还没有。
张俏很忙,除了创作,她还要忙着办画展,出席各种活动,经常加班到深夜。但不论多忙,张俏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伏在案前,对张俏来说,静心创作,是令自己灵魂舒服的方式。
奔碌于生活之间,栖息于冰雪之间。
昨天凌晨12点半,张俏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给时间一点时间”。
给艺术一点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