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海,《徐霞客游记》开篇地、“中国旅游日”发祥地。在全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,宁海一直走在行列。近日,宁海又传来好消息——喜迎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。这是宁海继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、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、全国休闲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之后,获得的又一“国字号”招牌。这同时也标志着宁海旅游开启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。
“一张蓝图”共谱生态之美

宁海拥山抱海,地域优势独特。生态是当地最大的资源,宁海拥有国家生态县、中国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。
自2011年提出实施“大景区”战略以来,宁海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县委、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。
在宁海,全域旅游是“一把手”工程,领导力量顶格配置。宁海创新构建了县、度假区、乡镇、村“四位一体”管理体制,重点乡镇(街道)全部设立旅游办公室,配备专职旅游管理人员,并选派县级部门优秀中层干部到61个旅游重点村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指导开展工作;宁海建立了“6+X”旅游综合执法体系,成立联合执法、旅游警察、巡回法庭等常设机构,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;宁海还率先实现旅游管理社会化,同时在全省先行开展民宿治安消防管理改革,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旅游大数据中心,不断把全域旅游蓝图转化为实景图。
一座城就是一个“大景区”

“全域旅游”如何打造?宁海提出了“全景打造”的新思路,通过串珠成链,把整个村、整个乡镇装扮成为一个景区。最终,把宁海全境打造成为一个“大景区”。
作为首批浙江省美丽县城建设试点县,宁海实施“百村千宿万景”工程,在城市重点区域、重点旅游板块、乡村旅游集聚区、A级景区村庄成功打造了3000余个景观小品。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全域景区村庄、旅游厕所等基础配套建设。旅游厕所总数达到292个。
此外,宁海还创新推广旅游智慧化应用,创新推出全国首台人机交互旅游机器人,让游客一个手机玩转宁海。
交通方面,宁海已建成100余公里二级通景公路,形成“一环八射三纵七连”半小时大交通体系。开通旅游通景专线12条,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遍布城乡主要节点和游客集散地。全国首条G527风景道、4条旅游风景线、全域慢行漫游绿道也逐一建成。
此外,宁海通过“腾笼换鸟”的方式,为全域旅游护航,5年来在重点旅游区域共关停并转100余家污染企业。
保持文化含量创造更多生命力

文化性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源泉,保持文化含量是宁海“全域旅游”的特色与亮点。宁海在县域总规及文化、体育等产业“十三五”规划中,全面谋划全域旅游空间布局,全方位融入旅游元素,实现“跨界融合、多业共荣”。
宁海连续多年举办徐霞客开游节,成立徐霞客旅游学院、徐霞客研究会,建成徐霞客大道、徐霞客公园等休闲景点,做深霞客文章,“中国旅游日发祥地”的知名度不断提升。
跨界融合互动产生“共享效应”

农业发展发面,宁海培育以民宿为主打、多业态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,发展“七色美丽经济”,成功打造12家农业旅游综合体,“宁宿”成为全市首个民宿区域公共品牌;体育方面,依托全长500公里的全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100公里霞客古道,宁海将沿线景区景点、农家乐等有机串联,通过举办山地马拉松、山地自行车等赛事,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宁海做当代徐霞客。 商旅方面,宁海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业和月光经济,打造5个休闲街区和300多个旅游商品,建成运营全省首个民间资本开发的地下商业街、宁波南部最大的综合体西子国际等城市综合体。
宁海把“艺术振兴乡村”作为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,开展“驻村艺术家”行动。电影《春天的马拉松》在全国公映,把宁海的山山水水搬上了银幕,吸引游客和投资商慕名而来。
全域旅游成为发展新引擎
如今,宁海有许多处处是景、乡风文明的旅游特色村。桥头胡街道双林村的蜕变之路令人惊叹。去年,双林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,纯收入1000万元;在力洋镇海头村,菊花观光基地打开了强村富民的新空间。通过举办菊花节,海头村去年一年产出菊花盆栽12万盆,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0万元。
再出发,拥抱全域旅游新格局
获评首批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是一个新起点。未来,宁海将紧抓文旅融合黄金机遇,对照省市全域旅游和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工作要求再出发,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、乡村振兴战略和“大花园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”行动计划、“四条诗路”建设等中心工作中,进一步擦亮这块“金字招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