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一个关于共享衣橱企业“衣二三”的维权事件刷爆朋友圈。
相比于明星官宣的靡靡热度,这次维权事件显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。
但经过调查作者了解到,这次的侵权还着实是脑洞大开,与众不同。

维权群截图

维权群截图(二)
“在没有经过我们允许的情况下,衣二三就擅自更改相关的用户协议,还降低我们的账户星级权益。”一位维权者这样告诉记者。
文字游戏?新合约?还是临时工案例?
事出反常必有妖。
共享经济的风口已鼓吹三年有余,略显疲软;而对于共享衣橱行业来说,也逐渐进入行业沉淀期,培养用户深度使用习惯成为各家当务之急。
只是繁荣表态之下,隐藏着的是不为人知的灰暗。
共享衣橱行业,虽不是一片蓝海,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。
就在去年9月份,共享衣橱行业迎来了最大一笔投资——来自阿里巴巴的5000万美元,这笔资金代表着BAT正式进入共享衣橱这个赛道,被投企业正是衣二三。
是的,你没听错,就是上文中维权的主角。
“这个行业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,而且目前的发展势头还算良好。”一位行业资深从业者这样告诉创业格子。

数据为证。
我国女装市场以零售额计算由2011年的4,117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,324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15.5%。预计2020年我国女装市场的零售额将达13,996亿元。
2011年至2015年,女装平均消费由730.1元增加至1261.8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14.7%。预计2020年我国女装平均消费将达2,368.7元。

数据来源:网络

数据来源:网络
居民去杠杆的大环境下,用户消费更加多元,而这其中又当属女性对服装的消费意愿最强。
同时,随着交际场景的不断叠加,相较于服装的长期所有,人们对于服装短期的使用需求逐渐增加,“今天是职场高慧兰,明天是夜店金泫雅”的快感也在不断占领着用户的心智。
借助共享经济的风口,衣物租赁(也就是现在的共享衣橱)应运而生,正式成为众多共享业态的一种。
当戴威刚在北大开展ofo的试验时,共享衣橱就已经开始了吸金之路,一组数据显示,从2015年至今,短短3年时间,共享衣橱领域就发生12起投资事件,融资总额高达8.46亿。
资本的频繁进入,预示着这个赛道的无限可能,这是属于行业的高光时刻。
衣二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崛起。
作为唯一一家拿到D轮融资的共享衣橱企业,衣二三确实有着一定的用户优势,但这次维权事件从侧面也反映出,衣二三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,并且短板也已经暴露出来。
首先介绍衣二三的基本运作模式,用户注册之后可以自主挑选平台的心仪服装,直接在线下单,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进行心仪衣物的租赁。同时,平台分为几个会员等级(会员等级越高一次性可选择的衣物就越多),且平台声明保证用户衣橱的“无缝接驳”。
从用户角度来说,无缝衔接的服务是人性化的,对于用户而言,这也是他们选择平台的初衷,毕竟对于某些重度用户而言,每天收寄衣袋已经成为习惯,有了共享衣橱可以轻松应对不同场景的着装需要,而平台宣称的“每天都有新衣服穿”恰好抓住了用户痛点。
如果按照平台的最初协议,用户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,那为什么会有此次事件的发生呢?
了解始末后,大概汇总了一下此次“新协议”维权事件的前因后果:
1. 新协议衣橱使用时间被篡改,无法保证用户使用时间无缝衔接,用户每月拿到的衣服件数大打折扣;
2. 快递方式发生变化,从最初的顺丰包邮,改为其他普通物流公司,使用顺丰需要自己承担运费,并且未通知用户随意扣除会员时间;
3. 用户的折扣降级,会员机制被改,折扣力度下滑。
4. 同种衣服经常出现两个品牌两种价格的情况,并与市场定价不符;
一言以蔽之,衣二三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开源节流,缓解资金压力,加速资金回笼。
首先是用户使用时间,在新规定的合约中,用户的每月使用时间硬生生少了6天,既定的“下单48小时后可下第二单”改为“收货三天后才可下第二单”,最晚归还旧衣箱的时间,由原来的“收货后第二天”改为“发货后第二天”,按照顺丰速度发货择日送达的速度来说,此消彼长之下,一个周期内,用户会最少有一天的时间手中没有衣箱,也就是无衣物可穿,如果将这个周期扩展到一个月,每月用户则至少有6天的时间没有衣物(衣箱)可穿。

从上图可看,如果以每个衣箱内有3件衣服的标准,则每月用户收到衣服的件数将会减少3—10件。
这还是建立在使用顺丰快递运输的基础上,如果按照现在的普通物流方式,用户的月空置时间将远不止8天;若恰逢双11、双12或者其他购物高峰期,送到用户手上的衣物数量将会更少。
“每天都有新衣服穿”,完全成了一个招揽用户的谎言。

诚然,从发货到收货,正常的运输流转计入用户会员时间无可厚非。但由于平台使用规则和物流方式的改变,导致的实际用户会员时长减少,这就应该另当别论了,甚至说是流氓行为也不为过。
特别是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。
除此之外,基于平台租赁积分建立的会员制度也悄悄发生了变化,同等积分对应的平台折扣缩水,老用户的消费优惠被进一步压缩。

这种策略对衣二三而言,无疑是有利的。
一方面用户手中衣服变少,也就意味着平台方可运作的衣服件数将大大增加,资金周转期也会实现相应延长;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用户折扣,促使用户进行更多的消费,积少成多,从当下基数来看,这项调整能为衣二三带来极大的现金流。
“不同意也没有办法,现在一旦登陆软件就会弹出这个新的协议,你不点击同意就根本没办法进入平台。”一位衣二三的重度用户这样告诉创业格子,“前段时间申请了平台退款,但一直到现在还没退成功,衣二三客服那边一直拖着。”

不强制,但也不解决,这就是衣二三平台的态度。
一边是新用户,现金流,一边是老用户,低回报,两害相权取其轻,仅此而已。
尽管百般无奈,但只能说,商人逻辑,无可厚非。
这事说大不大,并没有必要上升到行业的高度;但说小不小,因为这代表着一个企业长久以来的态度和价值观。
但是这并不是共享衣橱行业的通病。
记者调查了共享衣橱行业的很多企业,商家宣称的“用户每天都有新衣服穿”,也就是“无缝衔接”确确实实可以做到,“我们主要是面向大学生市场,现在的流转机制是,用户手中最多可以存在两个衣袋,基本上可以保障每天都有衣服穿,也可以说做到了无缝衔接。”专注大学生服装租赁市场的衣库创始人李彦墨这样告诉创业格子。
良币终究会驱除劣币。
出现问题,就解决问题,回避并不能改变什么。
产品可以升级、可以迭代,企业经营策略也可以做战略调整。但共享衣橱终究还是一种服务,还是要为用户服务的,用户享有规则修改的知情权。
刘慈欣在《三体》里从费米悖论延伸出了“黑暗森林”理论,他说,宇宙间的文明都有干掉别人和隐藏自己的本能。
共享衣橱是个蓝海,这点毋庸置疑。
但在竞争面前,企业的责任和良知应该被摆在首位,否则一旦发展成横冲直撞、没有原则、没有底线的赚钱机器,企业的路终究不会长远。
行业需要自律,企业需要自省。
望切莫竭泽而渔,贻笑大方。